学者:非虚构写作是记录时代转型的重要手段和方案

  爱奇艺身边工作室负责人沈燕妮说,非虚构写作的时代价值在于通过个人真实视角和笔触记录,来挖掘被宏达叙事所掩盖的多元表达★★。这一点在社会充斥种种焦虑情绪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非虚构写作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形成与学术研究或新闻报道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补充,从而挖掘并展现多元复杂的时代风貌与社会情感。

  作为一种写作形式★,非虚构写作以其真实性和深度报道的特点,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爱奇艺身边工作室资深作家深蓝从进入非虚构写作的个人经历出发,指出大时代中的个体所能驾驭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因而,挖掘小人物故事中有价值的要素对于非虚构写作者而言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从自身长期深耕的★★“当代中国社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出发★,指出非虚构写作是记录时代转型的重要手段和方案。

  12月9日,为了进一步提升非虚构写作研究水平,促进作家★★、业界与学界的知识流通,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举办了“非虚构写作的公共性与专业性”圆桌论坛暨《非虚构写作:公众故事与作者访谈》新书出版座谈会,围绕新书出版、新媒体语境下的非虚构写作业态、非虚构的个体叙事与时代价值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自由撰稿人胡卉则从自己涉进入非虚构写作的从业经历出发,探讨了非虚构写作者与时代间的逻辑勾连,“非虚构写作者最重要的使命是在记录时代的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写作过程中不断暴露的认知、视野和思想缺陷,将更多的声音纳入自己的写作中来,是非虚构写作者的毕生课题。

  他以近年来吸引诸多媒体和非虚构作者关注的华北某省份考公热现象为切入,指出虽然在媒体与网络流行话语的建构中★★★,考公热已成为该省的身份标签,但该省的经济结构与发展现状构成为何公务员在该省如此受到热捧的重要解释原因★★。非虚构写作对资料真实性与可靠性的要求极高★,“从流行现象和个体境遇中来感知★★、理解、记录时代变化★★★”是非虚构写作者的不懈追求。

  张乐天指出,从公共性的维度来说★★,在当下这个信息偏颇化、碎片化的时代★,非虚构写作提供了一种多元★★★、多样★★、差异却又完整的生活图景,此乃非虚构写作公共性的核心凸显。从专业性的维度来说,非虚构写作的专业性首先表现为写作的真实★★、细节与完整。去除文化壁垒、意识形态与现成理论的遮蔽★★,凸显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构成。其次★,非虚构写作的专业性还表现为通过有选择性地选取材料★,挖掘个体境遇背后的结构性要素★,从而在★“个体中见证时代★★★”★★★。个体的差异性是时代的重要侧面★★。让公众看到时代多元主体的参差差异是写作者的责任。非虚构写作中的个体与故事★,只有与时代发生勾连★★,并成为历史变迁中的一环,才能够映射出时代意义。

  张乐天对座谈会发言进行了概括总结。一方面,非虚构写作需要借助历史的纵深视野,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在晚清与民国时期★,时代主题是人的生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时代主题是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制度变迁及其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主题则是人的转型★。在数以亿计的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现代化转型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另一方面,非虚构写作也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认识自己★。唯有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他人与时代。

  爱奇艺身边工作室资深作家尹政梁从个人经历与自身非虚构写作体验出发,强调非虚构写作的精髓在于从时代转型的缝隙与断裂中挖掘个体故事★★。在他看来,仅从个体所身处的地区出发,教育★★、医疗等领域都有很多可供挖掘的议题。其中,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代际间的价值观念冲突,尤其值得挖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从新闻和文学共同演进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上非虚构写作的三个重要时期:20世纪30年代,作为★★“小说的草稿★★★”的报告文学尽管并未完全兴盛,但也包含了诸多“救亡图存”的真实写照★★,作家茅盾根据全国各地寄来的征文主编出版《中国的一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纪实性报告文学再度兴起,成为与深度报道交相辉映的写作类型,承载了特定时期“改革开放★★★”的启蒙价值;近年来,随着专业媒体原创作品的减少★★、深度报道的受限和舆论监督的衰落★★,加之网络化社会的兴起、社交媒体的赋能,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叙事”逐渐活跃。

标签:

分类阅读

热门阅读